小品般若經論導讀 (上、下冊)導讀者:羅時憲出版社:全佛試讀章節:小品般若經論導讀 (上、下冊)─別序 |
目錄 |
|
《小品般若經論》導讀【上冊】 | |
卷首語 | 1 |
《佛家經論導讀叢書》總序 | 2 |
別序 – 談錫永 | 5 |
自序 | 8 |
第一篇:導讀 | 9 |
第一章 導言 | 10 |
第二章 釋題 | 13 |
第二篇:經論對讀 | 15 |
甲一 經論序分分二 | 16 |
乙一 經 | 16 |
乙二 論分三 | 16 |
丙一 讚禮三智 | 16 |
丙二 明造論所為 | 17 |
丙三 總標論中略義(八事七十義)分二 | 18 |
丁一 總標八事 | 18 |
丁二 別列七十義分八 | 19 |
戊一 列第一事(一切相智)中十義 | 19 |
戊二 列第二事(道相智)中十一義 | 20 |
戊三 列第三事(一切智)中九義 | 23 |
戊四 列第四事(圓滿證一切相現觀加行)中十一義 | 24 |
戊五 列第五事(頂現觀加行)中八義 | 25 |
戊六 列第六事(漸次現觀加行)中十三義 | 26 |
戊七 列第七事(一剎那現觀加行)中四義 | 26 |
戊八 列第八事(法身)中四義 | 26 |
甲二 經論正宗分分三 | 27 |
乙一 經論說三智行相分三 | 27 |
丙一 經論說一切相智分十 | 27 |
丁一 經論說發心(第一事中第一義)分二 | 27 |
戊一 經 | 27 |
戊二 論 | 27 |
丁二 經論說教授(第一事中第二義)分二 | 29 |
戊一 經分二 | 29 |
己一 發端 | 29 |
己二 明所教授之菩薩及所說之般若勝義中皆不可得 | 30 |
戊二 論分二 | 30 |
己一 正釋教授 | 30 |
己二 別說三寶教授中之僧寶 | 31 |
丁三 經論說順抉擇分(第一事中第三義)分二 | 33 |
戊一 經分六 | 33 |
己一 略明煖位之所緣及行相 | 33 |
己二 略明頂位之所緣及行相 | 34 |
己三 略明忍位之所緣及行相 | 35 |
己四 略明世第一法之所緣及行相 | 36 |
己五 釋加行位中所有分別 | 37 |
己六 明攝持 | 39 |
戊二 論分二 | 39 |
己一 略標 | 39 |
己二 廣釋分三 | 40 |
庚一 釋煖等四法之所緣、行相及因緣 | 40 |
庚二 釋分別 | 42 |
庚三 釋攝持(扶助) | 45 |
丁四 經論說修行所依之種性(第一事中第四義)分二 | 45 |
戊一 經 | 45 |
戊二 論分二 | 45 |
己一 種性差別 | 45 |
己二 斷諍分二 | 46 |
庚一 諍 | 46 |
庚二 答 | 46 |
丁五 經論說所緣(第一事中第五義)分二 | 47 |
戊一 經 | 47 |
戊二 論 | 47 |
丁六 經論說修行所為(第一事中第六義)分二 | 47 |
戊一 經分三 | 47 |
己一 明菩薩心大 | 47 |
己二 明菩薩斷大 | 48 |
己三 明菩薩智大 | 48 |
戊二 論 | 49 |
丁七 經論說擐甲正行(第一事中第七義)分二 | 49 |
戊一 經 | 49 |
戊二 論 | 49 |
丁八 經論說發趣正行(第一事中第八義)分二 | 50 |
戊一 經 | 50 |
戊二 論 | 50 |
丁九 經論說資糧正行(第一事中第九義)分二 | 51 |
戊一 經分四 | 51 |
己一 悲資糧 | 51 |
己二 智資糧 | 51 |
己三 地資糧 | 52 |
己四 對治資糧 | 52 |
戊二 論分二 | 53 |
己一 總標十七種資糧(加行位中上品世第一法起修) | 53 |
己二 別釋三資糧分三 | 54 |
庚一 智資糧 | 54 |
庚二 地資糧分二 | 55 |
辛一 釋因位九地修治分九 | 55 |
壬一 初地修治 | 55 |
壬二 第二地修治 | 56 |
壬三 第三地修治 | 56 |
壬四 第四地修治 | 57 |
壬五 第五地修治 | 57 |
壬六 第六地修治 | 58 |
壬七 第七地修治分二 | 58 |
癸一 第七地應離之過失 | 58 |
癸二 第七地應修之對治 | 59 |
壬八 第八地修治 | 60 |
壬九 第九地修治 | 61 |
辛二 釋果位第十地相 | 62 |
庚三 別釋對治資糧 | 63 |
丁十 經論說出生正行(究竟正行,第一事中第十義)分二 | 63 |
戊一 經分四 | 63 |
己一 問答發端 | 63 |
己二 明證得相之出生 | 63 |
己三 能生一切相智勝進道之出生 | 65 |
己四 金剛喻定有境之出生 | 66 |
戊二 論 | 67 |
丙二 經論說道相智分十一 | 68 |
丁一 經論說道相智之支分(第二事中第一義)分二 | 68 |
戊一 經分六 | 27 |
己一 佛身光明隱蔽天光 | 68 |
己二 帝釋啟問 | 68 |
己三 明定性二乘不能發心(境決定) | 68 |
己四 明有種性者雖入二乘仍可發心(普遍) | 69 |
己五 明勝人之本性 | 69 |
己六 明事業 | 69 |
戊二 論 | 69 |
丁二 經論說知聲聞道之道相智(第二事中第二義)分二 | 70 |
戊一 經分四 | 70 |
己一 煖 | 70 |
己二 頂 | 70 |
己三 忍 | 70 |
己四 世第一法 | 71 |
戊二 論分二 | 71 |
己一 了知自性 | 71 |
己二 了知順抉擇分因 | 71 |
丁三 經論說知獨覺道之道相智(第二事中第三義)分二 | 72 |
戊一 經分四 | 72 |
己一 明其不須他教 | 72 |
己二 明其智慧甚深 | 72 |
己三 明獨覺道由三事識別 | 73 |
己四 釋順抉釋分因 | 74 |
戊二 論分三 | 75 |
己一 所依差別分二 | 75 |
庚一 正說 | 75 |
庚二 斷諍 | 75 |
己二 如何了知彼道 | 75 |
己三 釋順抉擇分因 | 75 |
丁四 經論說有勝利之大乘見道(第二事中第四義)分二 | 76 |
戊一 經分十六 | 76 |
己一 苦法智忍 | 76 |
己二 苦法智 | 77 |
己三 苦類智忍 | 77 |
己四 苦類智 | 77 |
己五 集法智忍 | 77 |
己六 集法智 | 78 |
己七 集類智忍 | 78 |
己八 集類智 | 79 |
己九 滅法智忍 | 79 |
己十 滅法智 | 79 |
己十一 滅類智忍 | 79 |
己十二 滅類智 | 80 |
己十三 道法智忍 | 80 |
己十四 道法智 | 80 |
己十五 道類智忍 | 81 |
己十六 道類智 | 81 |
戊二 論分二 | 81 |
己一 略標剎那 | 81 |
己二 廣釋修相 | 82 |
丁五 經論說大乘修道之作用(第二事中第五義)分二 | 84 |
戊一 經分五 | 84 |
己一 息高慢心行謙恭行 | 84 |
己二 能勝伏煩惱 | 84 |
己三 怨敵不能損害 | 85 |
己四 能證無上菩提 | 85 |
己五 菩薩及經典所在之處皆成可供養處 | 85 |
戊二 論 | 86 |
丁六 經論說勝解修道(第二事中第六義)分二 | 87 |
戊一 經分三 | 87 |
己一 自利之勝解修道 | 87 |
己二 俱利之勝解修道 | 90 |
己三 利他之勝解修道 | 98 |
戊二 論 | 101 |
丁七 經論說稱揚讚歎之勝利(第二事中第七義)分二 | 103 |
戊一 經分三 | 103 |
己一 讚美 | 103 |
己二 承事 | 105 |
己三 宣揚 | 108 |
戊二 論 | 117 |
丁八 經論說迴向作意大乘修道(第二事中第八義)分二 | 118 |
戊一 經分十二 | 118 |
己一 有勝作用之迴向 | 118 |
己二 無所得行相之迴向 | 118 |
己三 不顛倒性之迴向 | 120 |
己四 遠離迴向 | 121 |
己五 憶念諸佛福品自性之迴向 | 123 |
己六 有方便善巧之迴向 | 123 |
己七 無相迴向 | 124 |
己八 諸佛隨喜迴向 | 124 |
己九 不繫三界迴向 | 125 |
己十 下品出生廣大福德之迴向 | 125 |
己十一 中品出生廣大福德之迴向 | 126 |
己十二 上品出生廣大福德之迴向 | 126 |
戊二 論 | 127 |
丁九 經論說隨喜作意(第二事中第九義)分二 | 128 |
戊一 經 | 128 |
戊二 論 | 132 |
丁十 經論說引發修道(第二事中第十義)分二 | 132 |
戊一 經分五 | 132 |
己一 引發修道之自性 | 132 |
己二 引發修道之殊勝 | 132 |
己三 引發修道之行相 | 133 |
己四 引發修道安立於諸法不可得之慧 | 133 |
己五 引發修道有大義利 | 133 |
戊二 論 | 134 |
丁十一 經論說清淨修道(第二事中第十一義)分二 | 135 |
戊一 經分六 | 135 |
己一 清淨修道生起之順緣 | 135 |
己二 清淨修道生起之違緣 | 136 |
己三 清淨修道之境 | 138 |
己四 清淨修道之果 | 138 |
己五 清淨之等差 | 139 |
己六 餘義抉擇 | 139 |
戊二 論分四 | 139 |
己一 清淨修道之順緣與違緣 | 139 |
己二 清淨修道之境 | 140 |
己三 清淨修道之果 | 140 |
己四 清淨修道之等差(能治所治之等次)分二 | 140 |
庚一 正說 | 140 |
庚二 斷諍 | 141 |
丙三 經論說一切智分八 | 141 |
丁一 不住三有與不滯涅槃之一切智(第三事中第一第二義)分二 | 141 |
戊一 經 | 141 |
戊二 論 | 141 |
丁二 遠離般若波羅蜜多之一切智與鄰近般若波羅蜜多之一切智(第三事中第三第四義)分二 | 142 |
戊一 經 | 142 |
戊二 論 | 142 |
丁三 所治品之一切智(第三事中第五義)分二 | 142 |
戊一 經 | 142 |
戊二 論 | 143 |
丁四 能治品之一切智(第三事中第六義)分二 | 143 |
戊一 經 | 143 |
戊二 論分四 | 144 |
己一 正釋能治品之一切智 | 144 |
己二 果上相執所治 | 144 |
己三 果上相執之能治分三 | 145 |
庚一 是所治品之理 | 145 |
庚二 正對治 | 145 |
庚三 傍義 | 145 |
己四 結 | 145 |
丁五 經論說一切智加行(第三事中第七義)分二 | 145 |
戊一 經 | 145 |
戊二 論 | 148 |
丁六 經論說一切智加行之平等性(第三事中第八義)分二 | 149 |
戊一 經 | 149 |
戊二 論 | 149 |
丁七 修加行之果(聲聞等見道,第三事中第九義)分二 | 149 |
戊一 經 | 149 |
戊二 論分二 | 151 |
己一 略標剎那 | 151 |
己二 廣釋行相 | 151 |
丁八 總結三智 | 152 |
《小品般若經論》導讀【下冊】 | |
乙二 經論說四種加行分四 | 153 |
丙一 經論說一切相現觀加行分十一 | 153 |
丁一 經論說智相差別(第四事中第一義)分二 | 153 |
戊一 經分三 | 153 |
己一 一切智之相 | 153 |
己二 道相智之相 | 153 |
己三 一切相智之相 | 154 |
戊二 論分二 | 154 |
己一 略標 | 154 |
己二 廣釋分三 | 154 |
庚一 一切智之相 | 154 |
庚二 道相智之相 | 155 |
庚三 一切相智之相 | 156 |
丁二 明勝加行(第四事中第二義)分二 | 157 |
戊一 經分二 | 157 |
己一 明聞持此經之器 | 157 |
己二 正明加行 | 158 |
戊二 論分二 | 162 |
己一 明聞持此法之器 | 162 |
己二 正明加行 | 162 |
丁三 經論說修加行之功德(第四事中第三義)分二 | 164 |
戊一 經 | 164 |
戊二 論 | 168 |
丁四 經論說修加行時所有之過失(第四事中第四義)分二 | 169 |
戊一 經 | 169 |
戊二 論 | 181 |
丁五 經論說加行之相(表徵)(第四事中第五義)分二 | 183 |
戊一 經分四 | 183 |
己一 三智之表相分三 | 183 |
庚一 一切智加行之表相 | 183 |
庚二 道相智加行之表相分二 | 188 |
辛一 諸天請問 | 188 |
辛二 佛答 | 188 |
庚三 一切相智加行之表相 | 190 |
己二 殊勝表相分十六 | 192 |
庚一 苦法智忍:知苦等法性不可思議 | 192 |
庚二 苦法智:知苦等法性不可稱量(不可量度) | 192 |
庚三 苦類智忍:無數量(不可計算) | 192 |
庚四 苦類智:無等等(不可比較) | 192 |
庚五 集法智忍:總攝一切聖者功德 | 193 |
庚六 集法智:知智者所知之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 | 194 |
庚七 集類智忍:知般若波羅蜜多不共聲聞獨覺 | 194 |
庚八 集類智:知般若波羅蜜多能令速成正覺 | 194 |
庚九 滅法智忍:知一切法於勝義中無增無減 | 194 |
庚十 滅法智:知修行六度之進程 | 194 |
庚十一 滅類智忍:知圓滿修集福智 | 195 |
庚十二 滅類智:知修行大乘應外以般若波羅蜜多為依附 | 195 |
庚十三 道法智忍:知修行大乘須內以本有菩薩種性為根本 | 196 |
庚十四 道法智:知修行大乘須修習般若波羅蜜多之方便善巧 | 196 |
庚十五 道類智忍:知修大乘須為宣說般若波羅蜜多之善知識所扶助 | 196 |
庚十六 道類智:於一切法皆無味著 | 197 |
己三 作用之表相分二 | 197 |
庚一 略標 | 197 |
庚二 廣釋 | 198 |
己四 自性之表相分二 | 200 |
庚一 問答發端 | 200 |
庚二 正說 | 200 |
戊二 論分二 | 204 |
己一 略標 | 204 |
己二 廣釋分四 | 205 |
庚一 三智加行之表相分三 | 205 |
辛一 一切智加行之表相 | 205 |
辛二 道相智加行之表相 | 206 |
辛三 一切相智加行之表相 | 208 |
庚二 殊勝表相分二 | 209 |
辛一 略標 | 209 |
辛二 廣釋 | 209 |
庚三 作用之表相 | 211 |
庚四 自性之表相 | 211 |
丁六 經論說順解脫分(第四事中第六義)分二 | 213 |
戊一 經分二 | 213 |
己一 明下劣眾生難證菩提 | 213 |
己二 明三類所化機分三 | 213 |
庚一 利根 | 213 |
庚二 鈍根 | 213 |
庚三 中根 | 214 |
戊二 論分三 | 215 |
己一 順解脫分之總相 | 215 |
己二 順解脫分所攝五法 | 216 |
己三 三類所化機 | 216 |
丁七 經論說順抉擇分(第四事中第七義)分二 | 216 |
戊一 經 | 216 |
戊二 論 | 216 |
丁八 經論說有學不退轉眾(有學菩薩不退轉之表相,第四事中第八義)分二 | 217 |
戊一 經分二 | 217 |
己一 略標 | 217 |
己二 廣釋分三 | 218 |
庚一 加行位之不退轉表相分十七 | 218 |
辛一 於真歸依處斷盡疑惑 | 218 |
辛二 斷盡八無暇處 | 218 |
辛三 自住善法亦令他住 | 218 |
辛四 所修善法還施眾生 | 218 |
辛五 於甚深義無復猶豫 | 219 |
辛六 修慈愍業 | 219 |
辛七 離睡眠等蓋 | 219 |
辛八 摧伏一切煩惱隨眠 | 219 |
辛九 常具正念正智 | 219 |
辛十 臥具衣服皆常潔淨 | 220 |
辛十一 身不生蟲 | 220 |
辛十二 心無歪曲 | 220 |
辛十三 無慳悋毀戒等過 | 220 |
辛十四 諸所造作皆依般若波羅蜜多 | 220 |
辛十五 為利他故欲往地獄 | 221 |
辛十六 不為他所引入邪道 | 221 |
辛十七 於魔了知是魔 | 221 |
庚二 見道者不退轉之表相分九 | 222 |
辛一 於無上菩提心無動轉 | 222 |
辛二 為利有情隨欲受身 | 222 |
辛三 心無散亂�住正念 | 223 |
辛四 受用諸欲而無染著 | 223 |
辛五 常修梵行 | 223 |
辛六 正命清淨 | 223 |
辛七 不樂觀察論說文藝王賊城邑等事 | 224 |
辛八 於所證自地法決定無疑 | 224 |
辛九 攝護正法不惜身命 | 225 |
庚三 修道者不退轉之表相分五 | 226 |
辛一 修道甚深分三 | 226 |
壬一 善現讚請 | 226 |
壬二 佛為說修道甚深義處 | 226 |
壬三 明修道遠離增減二邊 | 226 |
辛二 修道之相貌分三 | 227 |
壬一 諦審思惟稱量觀察 | 227 |
壬二 於順抉擇分見修道境重加思量觀察 | 227 |
壬三 由下中上品後後轉勝 | 227 |
辛三 九品修道分九 | 227 |
壬一 下下品修道 | 227 |
壬二 下中品修道 | 228 |
壬三 下上品修道 | 228 |
壬四 中下品修道 | 228 |
王五 中中品修道 | 228 |
壬六 中上品修道 | 228 |
壬七 上下品修道 | 229 |
壬八 上中品修道 | 229 |
壬九 上上品修道 | 229 |
辛四 大菩提之表相分六 | 229 |
壬一 無量無邊 | 229 |
壬二 自性是空 | 229 |
壬三 體不可說說為無量等皆是方便假說 | 230 |
壬四 無增無減 | 230 |
壬五 雖無增減而有方便善巧 | 230 |
壬六 菩薩安住真如作意便近無上菩提 | 231 |
辛五 大菩提之甚深性分三 | 231 |
壬一 善現陳請 | 231 |
壬二 佛說燈喻 | 231 |
壬三 明八種甚深性分八 | 232 |
癸一 生相甚深 | 232 |
癸二 滅相甚深 | 232 |
癸三 真如甚深 | 232 |
癸四 心與真如不即離甚深(可見甚深) | 232 |
癸五 真如非能見甚深 | 233 |
癸六 修行甚深 | 233 |
癸七 所行勝義諦甚深 | 233 |
癸八 方便善巧甚深 | 233 |
戊二 論分二 | 234 |
己一 略標 | 234 |
己二 廣釋分三 | 234 |
庚一 加行位不退轉之表相分二 | 234 |
辛一 略標 | 234 |
辛二 廣釋 | 234 |
庚二 見道者不退轉之表相分二 | 235 |
辛一 略標 | 235 |
辛二 廣釋 | 236 |
庚三 修道者不退轉之表相分二 | 237 |
辛一 廣釋大乘修道分四 | 237 |
壬一 明修道甚深 | 237 |
壬二 修習之相貌 | 237 |
壬三 九品修道後後轉勝 | 237 |
壬四 釋難分三 | 237 |
癸一 釋修道九品決定之難 | 237 |
癸二 釋修道無斷無得之難 | 238 |
辛二 重明修道之甚深性 | 238 |
丁九 經論說三有與寂靜平等之加行(第四事中第九義)分二 | 239 |
戊一 經 | 239 |
戊二 論 | 240 |
丁十 經論說嚴淨佛土之加行(第四事中第十義)分二 | 241 |
戊一 經 | 241 |
戊二 論 | 243 |
丁十一 經論說方便善巧加行(第四事中第十一義)分二 | 243 |
戊一 經分二 | 243 |
己一 總說(總說加行時心) | 243 |
己二 別列方便善巧加行所對之境分十 | 244 |
庚一 超過四魔之方便善巧加行 | 244 |
庚二 無所住之方便善巧加行 | 244 |
庚三 由昔願力所引之方便善巧加行 | 245 |
庚四 不共二乘之方便善巧加行 | 245 |
庚五 無實執之方便善巧加行 | 245 |
庚六 空方便善巧加行 | 245 |
庚七 無相方便善巧加行 | 246 |
庚八 無願方便善巧加行 | 246 |
庚九 示現不退轉相之方便善巧加行 | 246 |
庚十 無限量之方便善巧加行 | 247 |
戊二 論 | 247 |
丙二 經論說頂現觀加行分八 | 248 |
丁一 相(煖位頂加行之相,第五事中第一義)分二 | 248 |
戊一 經 | 248 |
戊二 論 | 255 |
丁二 增長(頂位頂加行之相,第五事中第二義)分二 | 256 |
戊一 經 | 256 |
戊二 論 | 269 |
丁三 堅穩(忍位頂加行之相,第五事中第三義)分二 | 270 |
戊一 經 | 270 |
戊二 論 | 271 |
丁四 心偏住(世第一法位頂加行之相,第五事中第四義)分二 | 271 |
戊一 經 | 271 |
戊二 論 | 272 |
丁五 見道(見道頂加行之相,第五事中第五義)分二 | 273 |
戊一 經分五 | 273 |
己一 所取分別 | 273 |
己二 能取分別分二 | 275 |
庚一 異生執實有有情等之能取分別 | 275 |
庚二 聖者執為假有士夫等之能取分別 | 276 |
己三 見道頂加行之因分二 | 279 |
庚一 為他開示證菩提之方便 | 279 |
庚二 付囑般若波羅蜜多 | 281 |
己四 彼大菩提果(明大菩提即盡智及無生智) | 285 |
己五 具足修滿六波羅蜜多 | 287 |
戊二 論 | 288 |
己一 所治分別分二 | 288 |
庚一 略標分二 | 288 |
辛一 略標所取分別 | 288 |
辛二 略標能取分別 | 288 |
庚二 廣釋分二 | 288 |
辛一 廣釋所取分別分二 | 288 |
壬一 於轉趣事所起分別 | 288 |
壬二 於退還事所起分別 | 289 |
辛二 廣釋能取分別分二 | 289 |
壬一 實執能取分別 | 289 |
壬二 假執能取分別 | 290 |
己二 分別之對治分三 | 290 |
庚一 見道頂加行之因 | 290 |
庚二 彼大菩提果分三 | 291 |
辛一 正明大菩提 | 291 |
辛二 遮實執 | 291 |
辛三 明欲證大菩提須許諸法皆空 | 291 |
庚三 見道頂加行之自性分二 | 292 |
辛一 正說 | 292 |
辛二 明斷德自在 | 292 |
丁六 修道位頂加行(第五事中第六義)分二 | 292 |
戊一 經 | 292 |
戊二 論分三 | 296 |
己一 超越等持 | 296 |
己二 所斷分別分二 | 296 |
庚一 所取分別分二 | 296 |
辛一 於轉趣事所起之所取分別 | 296 |
辛二 於退還事所起之所取分別 | 297 |
庚二 能取分別分二 | 297 |
辛一 實執能取分別 | 297 |
辛二 假執能取分別分二 | 297 |
壬一 略標 | 298 |
壬二 廣釋 | 298 |
己三 斷除所斷之勝利 | 299 |
丁七 無間道頂加行(第五事中第七義)分二 | 299 |
戊一 經 | 299 |
戊二 論分二 | 299 |
己一 以多福喻顯 | 299 |
己二 釋所綠及行相 | 300 |
丁八 邪執著(第五事中第八義)分二 | 300 |
戊一 經 | 300 |
戊二 論 | 300 |
丙三 經論說漸次現觀加行(第六事中共十三義合說)分二 | 301 |
丁一 經 | 301 |
丁二 論 | 301 |
丙四 剎那現證菩提加行(第七事中四義合說)分二 | 302 |
丁一 經分二 | 302 |
戊一 正說剎那加行 | 302 |
戊二 明頂加行、邪行、漸次行、剎那行之能立理 | 302 |
丁二 論 | 308 |
乙三 經論說所證果德(第八事中四義合說)分二 | 309 |
丙一 經 | 309 |
丙二 論分二 | 309 |
丁一 身建立分四 | 309 |
戊一 自性身 | 309 |
戊二 智法身分三 | 310 |
己一 正義 | 310 |
己二 差別 | 311 |
己三 斷諍分二 | 311 |
庚一 於法身常住斷諍 | 311 |
庚二 於偏常斷諍 | 312 |
戊三 受用身分二 | 312 |
己一 略標行相 | 312 |
己二 廣釋功德分二 | 312 |
庚一 釋相 | 312 |
庚二 釋隨好 | 314 |
戊四 勝應身 | 317 |
丁二 事業 | 317 |
甲三 經流通分(經有流通分文,論無流通分文而有兩頌略攝前義,今附入流通分中)分二 | 319 |
乙一 經 | 319 |
乙二 論分二 | 319 |
丙一 攝為六義 | 319 |
丙二 攝為三義 | 319 |
導讀者簡介 | 320 |
編輯委員簡介 | 321 |